|
应邀考察内蒙古(2007年7至8月) |
 |
|
|
|
 |
|
二00七年七月杪至八月初,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荐,罗文春主席与李兰刚、黄寿涛一行三人前赴华北边陲巴彦淖尔市的农村作兴教助学考察。
内蒙古地域辽阔,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东南西三面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联邦,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50多公里。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西部,东以包头市为邻、西与阿拉善盟毗邻、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居住着29个少数民族,共180万人口,当地以农耕为主,吃饭已不成问题,但缺乏工业和高新科技型企业,从发展经济上说,那里属欠发达地区。
当我们来到临河区的双桥中心校和五原县的乃日中心校考察,发现那里属盐地范围,学校的校舍建设不到20年,全部被盐碱腐蚀得十分严重,有三分之二的建筑物已成危房,有的墙脚、地台被腐蚀得不能支撑墙体,已出现墙身撕裂、屋顶下陷、有摇摇欲坠之感,随时都有倒塌之危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己经把它们纳入危房改造,整合资源的规划之中,以求一并解决这项危难。此校有700人左右的常数生源;为防止盐碱腐蚀危害,在施工上采用塑料薄膜垫底、加用净沙填高地台的办法,可使墙脚五十年以上免受盐碱侵蚀。我们认为这两所学校既有需要、而且甚有必要协助排难。陈锦添永远荣誉会长慈善为怀,仗义认捐,协助改造扩建这两所学校,并共商命名为"杨娣小学"(前加地方名)。
在考察农村需协助解难的学校后,我们还抽出时间考察观光边陲历史和现代的人文状况(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五原抗日烈士纪念碑、绥远将军府等),作为学习新事物的课题,以求更务实地做好我们的慈善事业。
以下是此行内蒙古的考察纪实:
.gif) |
7月29日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中心小学考察。陪同考察团到该校考察的人员有内蒙古自治区(省)侨办的处长、"巴市"和临河区的主任等,并与当地镇政府镇长和学校校长老师合照 (图1,2) |
.gif) |
双河镇中心小学正处在盐碱地带。盐碱地不仅严重影响种植,同时也严重地腐蚀建筑物。该校建设时不懂做防盐碱腐蚀措施,而今导致校舍、围墙及其它设施受到严重侵蚀而成危房。平房教室地基、墙脚受盐碱严重腐蚀,即将倒塌而禁用(图3) |
.gif) |
受盐碱腐蚀倒塌的学校围墙(图4) |
.gif) |
即将倒塌而被禁用的教室(图5) |
.gif) |
五原县乃日小学的校舍、围墙和其它硬件设施的底座、脚严重受腐蚀,这些建筑物在倒塌前,从远处望去,似乎"整齐、完好、美观",似乎是一处"完好的美丽校园",其实大部分都是危房。一进校门,您可以看到"百年树人",“讲卫生爱清洁”的碑示(图6) |
.gif) |
墙体已被撕裂(图7) |
.gif) |
屋顶已经脱落、下陷(图8,9) |
.gif) |
平房教室的墙脚及及围墙脚都被腐蚀、掏空(图10) |
.gif) |
房屋顶上的御寒芦苇梗加石膏坭的情形与这间校舍相似,中央处脱落了一半(图11) |
.gif) |
教室墙体破烂得不可收拾了,所以停止使用(图12,13) |
.gif) |
考察团一行与市教育局、外侨办的陪同人员在学校临时接待室开会,研究解难之对策。结论是:这是一所确实需要协助解难的学校(图14) |
.gif) |
巴彦淖尔市外事侨务办朝克主任以蒙古人最高礼节宴请考察团一行,在宴席开始时,宾、主在市广播电台女主持的引领下一边唱着蒙族迎宾歌曲,一边在象征性全羊的背上用刀画十字,以示宴会开始(图15) |
.gif) |
考察团一行在市、县侨办主任的陪同下,参观抗日烈士纪念碑(图16) |
.gif) |
内蒙古自治区清朝时期称绥远省,乾隆皇帝特别重视西北边陲要塞的防卫,特设绥远将军衙署,派得力将军驻守边疆。此为绥远将军府鸟瞰图(图17) |
.gif) |
由于清政府重视保卫边疆,兴建绥远城。此为绥远建城史(图18) |
.gif) |
当时将军府之将士排列图表(图19) |
.gif) |
草原上的白山羊和骏马(图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