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贵州省考察、匡贫兴学系列四、贵州麻山区移民开发工程 |
|
|
|
|
|
|
大家依照阎明复部长确定的方针既重视安居工程的实施,同时重视第二项工程生产开发的实施。麻山区的同胞,长期居住在石山区的深山里,只懂延续古老的"刀耕火种",在石缝里松松土,放几棵玉米种之后,就"望天吃饭"了,往往一年点种了一面山,也收不到一箩筐的玉米,只好挨饿,等政府救济,十分无奈,毫无尊严地活着。为此,大家下决心设法启发那里的人们懂得开荒造田,种旱粮、种水稻、种蔬菜、种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养禽畜,令生活逐步自供自给,还启发他们从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社会化经济,融入社会大家庭之中,逐步成为现代人。
构思、计划不能只停留在嘴上,会议上、纸上,他们不会造田,不会种水稻,不会打井,更不会造水利工程,更谈不上科学种田,科学养禽畜了;他们也不会做灶,甚至连正常使用炉灶做饭以及洗衣裳都不在行;既不会造厕所,也不懂用厕所。他们过去近乎像原始人那样生活,怎么办?需要形像教育,指派专人帮助一个家庭开始,从里到外,着手教他们,形成一个模式,让邻居、周围的家庭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学着做。同时组织农业部门,畜牧部门到那里去"蹲点",教他们开荒,教他们养禽畜……。
罗文春和专责部门召开过三县移民扶贫开发联席工作会议。开了会之后,就分头实施,由于大家协力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共识,行动步伐铿锵有力。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罗文春和三县政府的领导都满怀信心,使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并在协议之前半部分都实施得十分有效。
|
罗文春和民政厅黄家源副厅长召开了麻山区移民扶贫(经济)开发项目(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移民到新农村的生产问题、吃饭问题(图1) |
|
苗族、布依族同胞在农业局干部的指导下,开始了开荒造田(图2) |
|
罗文春先生到现场察看,并与他们商量如何造好田的办法(图3) |
|
为加快造田速度,他们还租了推土机前来把土堆推平(图4) |
|
棚栏里圈养了山羊和黄牛(图5) |
|
罗文春先生来到了望谟县果平新村与农民交谈,庄稼如何预防虫害问题(图6) |
|
罗文春先生与果平新村村长在村内开座谈会,与村民讨论如何搞好生产,发展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等问题(图7) |
|
罗文春先生访问了多家新移民之后,已到午餐时间,与其它的随行人员就在农户家里与新移民共享午餐;餐桌上只有豆和青菜,户主家人频频起筷,大概这一午餐已经比平日不知好了多少倍了,看官可以见到桌子上不是有花碗和新筷子吗,已经是待客不菲了(图8) |
|
望谟县的移民,在新开发出来的地种植早熟蔬菜(图9) |
|
罗甸县的新移民在自己开发出来的土地上种出了玉米,罗先生付了50元,到田里采了一小麻袋,带回城里,到处相告:"这些麻山新移民自己栽种的新上市玉米,快来吃啊!多么甜啊!"(图10) |
|
紫云县沙子关新村新移民的阁楼上之玉米存粮,这么大又肉质这么厚,看了叫人欢喜!罗先生到处告诉别人:"麻山区新移民种玉米成功了!"(图11) |
|
这是在农业局干部指导下种植的连片水稻,初栽秧不久,还真有点象样(图12) |
|
新移民种下的稻谷快成熟了(图13) |
|
罗先生在稻谷收成的时候,又到新移民家中察看,收有多少粮食。他看到有这么多的收获,欣喜若狂,"他们又学懂了种稻谷了"。新移民准备把谷子晒干后,打包入库(图14) |
|
这是罗甸县新移民将谷子已晒干了,装好一包包放在仓库里(图15) |
|
罗文春先生与县民政局长到平保新村察看郑大海家里的存粮(图16) |
|
罗甸移民新村的家门口站立的是该户人家的闺女,她们刚放工回来,屋里的是妈妈(图17) |
|
麻山区的新移民在新居已初现新貌,罗先生仔细地察看,觉得他们自制的三角壁柜,柜子里头的对象虽然很少,但同先前在旧居的东西比较,已是清洁很多,也有点新鲜的感觉(图18) |
|
罗先生到了另一户人家的新居,一位少妇在厅里的"天地宗亲之位"下边唯一的桌上摆放了一个放录机/收音机,可见这家的主人把这个机子看得多么重要(图19) |
|
罗文春先生与望谟县的政府办公室主任察看了移民们的新居和农田之后,也察看了周围的缓山,认为可以发展种植甘蔗,与县城里的糖厂签合同书,由新移民向该厂供糖蔗。这样搞多种经营,新移民的生活将可以得到较大的改善(图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