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夏,我接待了香港轩辕教育基金会到吉林省考察的几位先生。基金会与我省的联系已经有几年了,我对这次率团来访的罗文春主席也有很深、很好的印象。几天紧张的日程,与同行的四位香港朋友朝夕相处,临别的时候还真有些依依不舍,罗主席嘱我为基金会写一点东西,于是将以下感想记录下来,以不负香港同胞的期望。
久旱逢时雨
6月28日。吉林的土地已经一个半月没有雨水了。这天下午,我们由长春龙嘉机场马不停蹄直奔通化市的路上,终于淅沥沥下起了雨。看到几位香港朋友非常欣喜地望着沐浴在喜雨中的庄稼,大家笑称是他们为吉林带来了及时雨。而且,下了几天雨,不是我们在路上就是在夜里,并没有影响我们的行程。为此,和罗主席回想起三年前,该基金会扶贫助学东北行考察团第一次吉林之行,在去长白山的路上也是乌云密布,到达山顶时,却云开雾散,长白山天池一览无余。同行的各位都感叹好运总是伴随乐善好施的人。
工作并快乐着
此次考察团,除了罗先生外,其它三位是银行家赵崇坤先生、医生林英明先生和基金会荣誉会长高爵明先生。四位先生精神饱满,看着很年轻,但平均年龄也年过半百了。他们紧张务实的工作效率,乐观豁达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很深印象。28日这一天,他们大清早从香港出发,辗转深圳、长春,晚上9点钟已经用过晚餐在通化宾馆大厅商量来日的日程了。也是感谢现代通讯工具,在长春至通化的路上就能够详细布置为翌日将去的学校师生购置赠送的文体和办公用品了。
因为日程紧凑,每天在路上都要几个小时,几位先生很少在车上睡觉或打个盹儿。我们总是谈些轻松有趣的话题,有时窗外是倾盆大雨,车内则是欢声笑语。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戴着眼镜、个子不高的罗文春主席看似一位普通的学者,然而,他讲起话来却字字掷地有声,是一位很有演讲水平的鼓动家。在通化县英额布中学“杨娣教学楼”的落成仪式上,他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他讲,我们国家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这样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综合实力才能保障更好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比如说办教育,我们拿出一点,地方政府、学校再拿出一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罗主席的讲话我聆听多次了。实际上,他每次讲话都是一次有着一个新主题的演讲。他知识渊博,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东北的历史。他深入浅出,经常从历史讲起,扣住师生们的心弦,使人们不自觉地经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更愿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这次考察中,在感受到他们富于爱心、慈善为怀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捐助活动是有原则并认真遵循的。用他们常说的话就是:对于锦上添花,我们更愿做雪中送炭的事。这次,在一个县考察了一所少数民族学校。该学校已经是当地社会关注的重点,几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又投资400多万元建一所教学和学生宿舍楼,资金缺口有200万元。对于这个投资很大、已经快竣工的项目来说,他们如果参与进来可能会以少量的捐资赢得很大的捐资助教的声誉,但是他们认为,这种“沽名钓誉的事我们不能做”,尽管基金会的朋友对学校领导的工作魄力非常赞赏,但还是决定不参与该工程项目。
用实际行动纪念香港回归
几位朋友在吉林的日子,正是全国上下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时候。几天来,媒体上对庆祝回归活动的隆重报导,使我们无处不为全国上下的欢乐气氛所包围。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遇到了江苏的几位游客,在与我们相互协助拍照后得知有香港来的几位朋友,马上赞叹道“你们是以实际行动纪念香港回归啊!”。
这次接待工作中,对三位新朋友感受颇深。他们虽然是在各自工作领域里的成功人士,并来自香港这个国际大都市,但炎黄子孙共有的善良、睿智、豁达和同胞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很快消除了我们之间的陌生和约束。只是他们的粤语和香港普通话使我们的沟通有些吃力,由此还生出许多笑话。因为语言的不方便和不常做接待工作,开始的时候我的话不多,很快高爵明先生就感受到了。他主动与我交流,跟我讲:不要紧张,大家都是朋友。也难为他了,还为我放松心情。我一直认为,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才是真正可交的人。我想,这种品行与几位先生无私捐助的善举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真是几位难忘的朋友,希望我们能再见。
作者:陈阳 (吉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副处长) 二零零七年七月 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