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夏,我接待了香港軒轅教育基金會到吉林省考察的幾位先生。基金會與我省的聯繫已經有幾年了,我對這次率團來訪的羅文春主席也有很深、很好的印象。幾天緊張的日程,與同行的四位香港朋友朝夕相處,臨別的時候還真有些依依不捨,羅主席囑我為基金會寫一點東西,於是將以下感想記錄下來,以不負香港同胞的期望。
久旱逢時雨
6月28日。吉林的土地已經一個半月沒有雨水了。這天下午,我們由長春龍嘉機場馬不停蹄直奔通化市的路上,終於淅瀝瀝下起了雨。看到幾位香港朋友非常欣喜地望著沐浴在喜雨中的莊稼,大家笑稱是他們為吉林帶來了及時雨。而且,下了幾天雨,不是我們在路上就是在夜裏,並沒有影響我們的行程。為此,和羅主席回想起三年前,該基金會扶貧助學東北行考察團第一次吉林之行,在去長白山的路上也是烏雲密佈,到達山頂時,卻雲開霧散,長白山天池一覽無餘。同行的各位都感歎好運總是伴隨樂善好施的人。
工作並快樂著
此次考察團,除了羅先生外,其他三位是銀行家趙崇坤先生、醫生林英明先生和基金會榮譽會長高爵明先生。四位先生精神飽滿,看著很年輕,但平均年齡也年過半百了。他們緊張務實的工作效率,樂觀豁達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很深印象。28日這一天,他們大清早從香港出發,輾轉深圳、長春,晚上9點鐘已經用過晚餐在通化賓館大廳商量來日的日程了。也是感謝現代通訊工具,在長春至通化的路上就能夠詳細佈置為翌日將去的學校師生購置贈送的文體和辦公用品了。
因為日程緊湊,每天在路上都要幾個小時,幾位先生很少在車上睡覺或打個盹兒。我們總是談些輕鬆有趣的話題,有時窗外是傾盆大雨,車內則是歡聲笑語。
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努力
戴著眼鏡、個子不高的羅文春主席看似一位普通的學者,然而,他講起話來卻字字擲地有聲,是一位很有演講水準的鼓動家。在通化縣英額布中學“楊娣教學樓”的落成儀式上,他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深遠意義。他講,我們國家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這樣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綜合實力才能保障更好的發展。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比如說辦教育,我們拿出一點,地方政府、學校再拿出一點,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羅主席的講話我聆聽多次了。實際上,他每次講話都是一次有著一個新主題的演講。他知識淵博,瞭解祖國的歷史和東北的歷史。他深入淺出,經常從歷史講起,扣住師生們的心弦,使人們不自覺地經受了愛國主義教育。
更願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這次考察中,在感受到他們富於愛心、慈善為懷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們的捐助活動是有原則並認真遵循的。用他們常說的話就是:對於錦上添花,我們更願做雪中送炭的事。這次,在一個縣考察了一所少數民族學校。該學校已經是當地社會關注的重點,幾年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又投資400多萬元建一所教學和學生宿舍樓,資金缺口有200萬元。對於這個投資很大、已經快竣工的項目來說,他們如果參與進來可能會以少量的捐資贏得很大的捐資助教的聲譽,但是他們認為,這種“沽名釣譽的事我們不能做”,儘管基金會的朋友對學校領導的工作魄力非常讚賞,但還是決定不參與該工程項目。
用實際行動紀念香港回歸
幾位朋友在吉林的日子,正是全國上下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的時候。幾天來,媒體上對慶祝回歸活動的隆重報導,使我們無處不為全國上下的歡樂氣氛所包圍。在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遇到了江蘇的幾位遊客,在與我們相互協助拍照後得知有香港來的幾位朋友,馬上讚歎道“你們是以實際行動紀念香港回歸啊!”。
這次接待工作中,對三位新朋友感受頗深。他們雖然是在各自工作領域裏的成功人士,並來自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但炎黃子孫共有的善良、睿智、豁達和同胞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很快消除了我們之間的陌生和約束。只是他們的粵語和香港普通話使我們的溝通有些吃力,由此還生出許多笑話。因為語言的不方便和不常做接待工作,開始的時候我的話不多,很快高爵明先生就感受到了。他主動與我交流,跟我講:不要緊張,大家都是朋友。也難為他了,還為我放鬆心情。我一直認為,能為別人著想的人,才是真正可交的人。我想,這種品行與幾位先生無私捐助的善舉應該是一脈相承的。
真是幾位難忘的朋友,希望我們能再見。
作者:陳陽 (吉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副處長) 二零零七年七月 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