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巴彦淖尔之行(一)——做慈善事业既益民利国亦慰己 |
![捐款方法](Images/way.jpg) |
|
|
|
![](../files/map/3000.gif) |
|
今年七月杪至八月初,经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推荐,我们一行三人前赴华北边陲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农村作兴教助学考察。得到内蒙古外事侨务办公室王毅副主任、田处长、革根和郭建浑副处长以及市、县、区侨办的领导的热情款待、大力支持,谨此诚奉谢意。
内蒙古地域辽阔,占中国陆地面积的八分之一。东南西三面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毗邻;北与俄罗斯联邦,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50多公里。巴彦淖尔市位於内蒙古西部,东以包头市为邻、西与阿拉善盟毗邻、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隔河相望,总面积6.5万平方公里,(是欧洲经济发达的比利时王国的两倍),居住著29个少数民族,共180万人口,随著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已开发和正在开发出乌拉特草原风情游,乌梁素海观鸟游,河套农业生态游,乌拉山森林探秘游,黄河枢纽工程观光游,跨国游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有黄河八百里河套平原,是中国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倘若您碰上秋夏之间的八月,瓜草飘香,葵花盛开的时候来到此地,那一望无际的金黄色花海实在会使您悦目神往,你会说:「啊!多么美丽的花海,多么美丽的祖国!」从而留连忘返。这种美丽的景象也说明这样一个事实:这里适宜农耕,以农耕为主,吃饭已不成问题,但缺乏工业和高新科技型企业,从发展经济上说,那里属欠发达地区。
当我们来到临河区的双桥中心校和五原县的乃日中心校考察,发现那里属盐地范围,学校的校舍建设不到20年,全部被盐腐蚀得十分严重,有三分之二的建筑物已成危房,有的墙脚、地台被腐蚀得不能支撑墙体,已出现墙身撕裂、屋顶下陷、有摇摇欲坠之感,随时都有倒塌之危险,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己经把它们纳入危房改造,整合资源的规划之中,以求一并解决这项危难;我们的善长同样会怀著协助祖国农村发展教育,对仍然贫穷,有需要帮助的农村学校献爱心的,共同协力为之排难。
需要得到帮助是一回事,是否帮得其所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恐怕生源不足,又不是资源整合之布局学校,把新学校盖起来之后,不久就要被迫面临废置或被拆迁;二是,能否克服被盐再度腐蚀的问题。同行的李兰刚、黄寿涛二位荣誉会长都十分清晰地把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两个问题都有数据论证:这里有700人左右的常数生源,(可保持10年以上);采用塑料薄膜垫底、加之用净沙填高地台的办法,可使墙脚、地台五十年以上免受盐侵蚀。因此,我们认定这两所学校有需要,且可行加以帮助的。我们以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处理问题,对当地政府官员和学校校长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说:“你们此来,不仅献爱心,你们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却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教会了我们如何认识问题、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取得共识后,事情就可事半功倍成就了。
在考察过程,使我进一步认识李兰刚和黄寿涛二位善长。他们二位来自深圳,在20多年前是穷孩子,来到深圳闯天下(打工),受惠於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他们善於学习,努力拚搏,懂得把握机遇,因而成为“先富起来”的一族。他们有了财富不忘仍然处在穷苦环境的孩子;他们有理想,认真体察社会脉搏,爱憎分明,满有建树。李兰刚先生有两句名言:“不计报酬对贫穷的人们帮助,其精神是最崇高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快乐”;“人到中年要得到精神安慰和快乐,那是一件奢侈之事,你去做善事,就可以找到这种感觉”。李黄二位善长有爱心,立业之后追求德,应是内地“先富起来”的人们之楷模;政府、社会,内地和境外的德智资源联合发挥作用,这样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能使贫穷的人们不断改善自身的困境,生活不断地得到提高,盛世中华、和谐社会就指日可待。
作者:罗文春 (轩辕教育基金会主席) 2007年8月
|
|
|
![](../files/main_bg_0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