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巴彥淖爾之行(一)——做慈善事業既益民利國亦慰己 |
|
|
|
|
|
|
今年七月杪至八月初,經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推薦,我們一行三人前赴華北邊陲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農村作興教助學考察。得到內蒙古外事僑務辦公室王毅副主任、田處長、革根和郭建渾副處長以及市、縣、區僑辦的領導的熱情款待、大力支持,謹此誠奉謝意。
內蒙古地域遼闊,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八分之一。東南西三面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毗鄰;北與俄羅斯聯邦,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達4250多公里。巴彥淖爾市位於內蒙古西部,東以包頭市為鄰、西與阿拉善盟毗鄰、南臨黃河,與鄂爾多斯隔河相望,總面積6.5萬平方公里,(是歐洲經濟發達的比利時王國的兩倍),居住著29個少數民族,共180萬人口,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已開發和正在開發出烏拉特草原風情遊,烏梁素海觀鳥遊,河套農業生態遊,烏拉山森林探秘遊,黃河樞紐工程觀光遊,跨國遊等。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有黃河八百里河套平原,是中國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倘若您碰上秋夏之間的八月,瓜草飄香,葵花盛開的時候來到此地,那一望無際的金黃色花海實在會使您悅目神往,你會說:「啊!多麼美麗的花海,多麼美麗的祖國!」從而留連忘返。這種美麗的景象也說明這樣一個事實:這裏適宜農耕,以農耕為主,吃飯已不成問題,但缺乏工業和高新科技型企業,從發展經濟上說,那裏屬欠發達地區。
當我們來到臨河區的雙橋中心校和五原縣的乃日中心校考察,發現那裏屬鹽地範圍,學校的校舍建設不到20年,全部被鹽腐蝕得十分嚴重,有三分之二的建築物已成危房,有的牆腳、地台被腐蝕得不能支撐牆體,已出現牆身撕裂、屋頂下陷、有搖搖欲墜之感,隨時都有倒塌之危險,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己經把它們納入危房改造,整合資源的規劃之中,以求一併解決這項危難;我們的善長同樣會懷著協助祖國農村發展教育,對仍然貧窮,有需要幫助的農村學校獻愛心的,共同協力為之排難。
需要得到幫助是一回事,是否幫得其所又是另一回事。我們考慮了兩個問題:一是恐怕生源不足,又不是資源整合之布局學校,把新學校蓋起來之後,不久就要被迫面臨廢置或被拆遷;二是,能否克服被鹽再度腐蝕的問題。同行的李蘭剛、黃壽濤二位榮譽會長都十分清晰地把問題提了出來,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兩個問題都有數據論証:這裏有700人左右的常數生源,(可保持10年以上);採用塑料薄膜墊底、加之用淨沙填高地台的辦法,可使牆腳、地台五十年以上免受鹽侵蝕。因此,我們認定這兩所學校有需要,且可行加以幫助的。我們以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和科學態度處理問題,對當地政府官員和學校校長等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他們說:“你們此來,不僅獻愛心,你們的認真態度,和負責精神,卻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教會了我們如何認識問題、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都取得共識後,事情就可事半功倍成就了。
在考察過程,使我進一步認識李蘭剛和黃壽濤二位善長。他們二位來自深圳,在20多年前是窮孩子,來到深圳闖天下(打工),受惠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他們善於學習,努力拚搏,懂得把握機遇,因而成為“先富起來”的一族。他們有了財富不忘仍然處在窮苦環境的孩子;他們有理想,認真體察社會脈搏,愛憎分明,滿有建樹。李蘭剛先生有兩句名言:“不計報酬對貧窮的人們幫助,其精神是最崇高的,同時自身也會得到快樂”;“人到中年要得到精神安慰和快樂,那是一件奢侈之事,你去做善事,就可以找到這種感覺”。李黃二位善長有愛心,立業之後追求德,應是內地“先富起來”的人們之楷模;政府、社會,內地和境外的德智資源聯合發揮作用,這樣的力量將是不可估量的,能使貧窮的人們不斷改善自身的困境,生活不斷地得到提高,盛世中華、和諧社會就指日可待。
作者:羅文春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8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