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美丽的地方后面隐藏着的问题 |
![捐款方法](Images/way.jpg) |
|
|
|
![](../files/map/3400.gif) |
|
07年国庆节前夕,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内司司长程铁生亲自带队陪同国外和港澳同胞知名人士 赴云南省考察,程司长之随员有王芸处长和许友滋先生。本人与陈尚信永远荣誉会长和孔敏庄秘书长被邀参加这一活动,到了丽江和香格里拉考察。
我是第三次到丽江活动的,前两次是陪同善长们作兴教助学考察,顺道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於此之前在本栏目写过一些皮毛。三年之后的今天再游丽江古城,眼见增添了许多新玩艺,商业气味甚浓,令人担心古城将来会不会变味,假以时日又会不会“消失在地平线上”?我常常听到人们有“缅怀昔日”,“保留原始风貌”的祈求。这与改变贫困,迈向现代化是否存在著矛盾?该如何认识和促其相对平衡?是值得探讨的。
丽江另一个景点是长江第一湾和丽江石鼓镇,镇旁的铁索桥,石鼓镇范围之自然环境及文物,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起过重大的作用。从丽江赴香格里拉途中经过此地,驻步参观,乃是增加一个学习机会,让我们亲身领略父亲河长江第一湾的风光和营造新中国所走过的不平凡之路。到达香格里拉,在那里住宿一晚,迪庆州政府和香格里拉县政府都分别宴请了考察团一行。香格里拉除了拥有极佳的风景、名胜之外,更有十分纯朴的民风。由於此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美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名英国飞行员所驾的飞机失事坠落於此,所见风景到处犹如仙境,藏族居民背著背缕干活,与世无争,纯朴得可爱。他遇见一名妇人,询问“这里叫甚么地方”,妇人用藏语回答,(其实那是语言不通的说话语音,谈不上是对话)飞行员按听到的语音记下为“香格里拉”,就把此地叫“香格里拉”了。战后这位英国先生仍然记著“香格里拉”,再来云南寻找这地方,到处打听,没有任何人知道那是甚么地方。为寄托思念,他就写了一本《消失在地平线上》的香格里拉。这本书在欧洲发行,十分畅销,甚得欧洲人的欢迎,於是“香格里拉”就扬名天下。世界各地人们都纷纷到云南风景优美的藏区“香格里拉”来旅游。“香格里拉”就成为人们心中感受美丽风景的代名词。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先生也把其系列高质素酒店定名为“香格里拉”,表示他的酒店系列十分美。
风景美丽的地方多半是较为贫穷的地方。我们在上天赐予美的享受的同时,应设法帮助贫困农村解难,协助他(她)们改变贫穷的命运。在“香格里拉”考察其间,各级侨办都非常热情款待,迪庆州侨办还安排了一场藏族民居歌舞表演,其中有一节目是女高音独唱,一位藏族小女孩穿戴藏族服饰出台,从仪表、服饰和歌声、唱歌技巧等各方面说来都是高水平的。我以为她受过高校专业训练,当地侨办主任和歌舞队的领导告诉我说:“这孩子叫白玛,十九岁,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也很有歌唱表演技巧,她从香格里拉的大山里出来不久,现在是扶贫办的临时工,没有上过一天学!”听了这些话真叫人心酸,对这一类有特殊技艺而又不识字的人该怎样帮助?有待进一步探索。还有一种情形,当我们要离开香格里拉前夕,侨办举行了晚宴,席间有歌舞表演,表演队是餐馆的员工,共有七、八位,男女各半,既要负责侍应工作,也要负责表演。他们表演得很出色,尤其是那四位女生,不仅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可是,当我们散席离场之时,餐桌上剩下浑食较多,我们一行还未行到大厅的一半,几位女演员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抓碟里的食物往咀里塞。见了也甚感心酸,她们或许是太饿了!或者还有甚么其他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们还穷,才会有这种表现,这种状况,我们又该如何帮?
有一天,侨办的朋友们谈起,“云南有24万多越南归侨,分散在20几个华侨农场里,不少华侨的房屋破烂得“残不忍睹”,不少农场的人均年收入在500-600元左右,这些归侨其实是国与国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他们非常不幸。各位看官,是否大家也来动动脑筋,出出主意,看看怎样可以帮到他们。
永远荣誉会长陈尚信先生和荣誉会长高爵明先生听了情况介绍之后,铭记於心,积极响应,动议设法选择一个不大的农场作试点实施,既设法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同时摸索如何使他们可持续发展,以求让他们掌握“造血功能”。其实,这里同样存在如何解决教育上的问题。
作者:罗文春先生 (轩辕教育基金会主席) 2007年10月
|
|
|
![](../files/main_bg_0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