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景美麗的地方後面隱藏著的問題 |
|
|
|
|
|
|
07年國慶節前夕,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國內司司長程鐵生親自帶隊陪同國外和港澳同胞知名人士 赴雲南省考察,程司長之隨員有王芸處長和許友滋先生。本人與陳尚信永遠榮譽會長和孔敏莊秘書長被邀參加這一活動,到了麗江和香格里拉考察。
我是第三次到麗江活動的,前兩次是陪同善長們作興教助學考察,順道領略祖國大好河山。於此之前在本欄目寫過一些皮毛。三年之後的今天再遊麗江古城,眼見增添了許多新玩藝,商業氣味甚濃,令人擔心古城將來會不會變味,假以時日又會不會“消失在地平線上”?我常常聽到人們有“緬懷昔日”,“保留原始風貌”的祈求。這與改變貧困,邁向現代化是否存在著矛盾?該如何認識和促其相對平衡?是值得探討的。
麗江另一個景點是長江第一灣和麗江石鼓鎮,鎮旁的鐵索橋,石鼓鎮範圍之自然環境及文物,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起過重大的作用。從麗江赴香格里拉途中經過此地,駐步參觀,乃是增加一個學習機會,讓我們親身領略父親河長江第一灣的風光和營造新中國所走過的不平凡之路。到達香格里拉,在那裏住宿一晚,迪慶州政府和香格里拉縣政府都分別宴請了考察團一行。香格里拉除了擁有極佳的風景、名勝之外,更有十分純樸的民風。由於此處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是那麼美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名英國飛行員所駕的飛機失事墜落於此,所見風景到處猶如仙境,藏族居民揹著背縷幹活,與世無爭,純樸得可愛。他遇見一名婦人,詢問“這裏叫甚麼地方”,婦人用藏語回答,(其實那是語言不通的說話語音,談不上是對話)飛行員按聽到的語音記下為“香格里拉”,就把此地叫“香格里拉”了。戰後這位英國先生仍然記著“香格里拉”,再來雲南尋找這地方,到處打聽,沒有任何人知道那是甚麼地方。為寄託思念,他就寫了一本《消失在地平線上》的香格里拉。這本書在歐洲發行,十分暢銷,甚得歐洲人的歡迎,於是“香格里拉”就揚名天下。世界各地人們都紛紛到雲南風景優美的藏區“香格里拉”來旅遊。“香格里拉”就成為人們心中感受美麗風景的代名詞。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先生也把其系列高質素酒店定名為“香格里拉”,表示他的酒店系列十分美。
風景美麗的地方多半是較為貧窮的地方。我們在上天賜予美的享受的同時,應設法幫助貧困農村解難,協助他(她)們改變貧窮的命運。在“香格里拉”考察其間,各級僑辦都非常熱情款待,迪慶州僑辦還安排了一場藏族民居歌舞表演,其中有一節目是女高音獨唱,一位藏族小女孩穿戴藏族服飾出台,從儀表、服飾和歌聲、唱歌技巧等各方面說來都是高水平的。我以為她受過高校專業訓練,當地僑辦主任和歌舞隊的領導告訴我說:“這孩子叫白瑪,十九歲,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也很有歌唱表演技巧,她從香格里拉的大山裏出來不久,現在是扶貧辦的臨時工,沒有上過一天學!”聽了這些話真叫人心酸,對這一類有特殊技藝而又不識字的人該怎樣幫助?有待進一步探索。還有一種情形,當我們要離開香格里拉前夕,僑辦舉行了晚宴,席間有歌舞表演,表演隊是餐館的員工,共有七、八位,男女各半,既要負責侍應工作,也要負責表演。他們表演得很出色,尤其是那四位女生,不僅歌唱得好,舞也跳得好。可是,當我們散席離場之時,餐桌上剩下渾食較多,我們一行還未行到大廳的一半,幾位女演員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抓碟裏的食物往咀裏塞。見了也甚感心酸,她們或許是太餓了!或者還有甚麼其他原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她們還窮,才會有這種表現,這種狀況,我們又該如何幫?
有一天,僑辦的朋友們談起,“雲南有24萬多越南歸僑,分散在20幾個華僑農場裏,不少華僑的房屋破爛得“殘不忍睹”,不少農場的人均年收入在500-600元左右,這些歸僑其實是國與國之間矛盾衝突的產物,他們非常不幸。各位看官,是否大家也來動動腦筋,出出主意,看看怎樣可以幫到他們。
永遠榮譽會長陳尚信先生和榮譽會長高爵明先生聽了情況介紹之後,銘記於心,積極響應,動議設法選擇一個不大的農場作試點實施,既設法幫助他們改善居住條件,同時摸索如何使他們可持續發展,以求讓他們掌握“造血功能”。其實,這裏同樣存在如何解決教育上的問題。
作者:羅文春先生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10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