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湾掌小学的老师们致敬 |
|
|
|
|
|
|
我与林英明、高爵明两位荣誉会长在新疆考察之后,他们因事忙要赶回香港,因此兵分两路,我再辗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省)考察。全区(省)有600万人左右,回族人口有183万多,占全区人口的34%,全国约有1/6的回族同胞集居在该区;回族信奉伊斯兰教。
古老的黄河从宁夏西部入境,域内流程近400公里,银川平原自秦汉时起引黄(河水)灌溉,成为鱼米之乡,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谁不说咱家乡好!”此乃为中国人的特质。“黄河富宁夏”只是富银川平原一带,其实在宁夏,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北部地震多,南部高原、山多、沙漠多,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风大沙多,干旱严重。尤其是农村,由於缺水,到处山头都呈现光秃秃,种下的庄稼,因缺水而失收或欠收。宁夏侨办刘处长领我来到固原市原洲区寨科乡湾掌小学,那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有186名学生,教室1/3的是C级危房而被拆除,不够教室,只好在10公里开外的山头租用农民的房子做教学点,因为没有老师愿意来这深山里教书,只好在当地村子以月薪300元聘请了马姓有高中毕业学历的中年人当那里的老师;他十分负责任,也热爱教育,将就近村子的52位学生集合起来,一、二年级共用一个大教室,由马老师一人为他们穿插上课,每个年级要上四门课,可见这位老师够辛苦。教学质量就谈不上了。即使如此,我却要赞扬马老师见义勇为的精神可嘉。因为马老师不忍心眼巴巴地看著这些孩子们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就毅然自告奋勇地担当这个艰巨之教学点的老师。
过去没有人愿意到此任教,现在湾掌小学共有六名老师(三男三女),有一位在上述的教学点,从校长到普通老师都是“义教者”,所谓“义教者”,不是国家正式编制内的老师,而是以合同形式,约定时限,以每月发500-600元作生活津贴。高等师专毕业之后响应祖国的号召,被分配到这里来应急。我认为他(她)们是英雄,这些英雄有:李海亮校长,赵向东教导主任,王桂琴、周全梅、史美娜老师。他(她)们中有五人都是城里来的,不怕艰苦,来到边远的大山里,每天起早摸黑地备课,改作业,整理校园,即使教室陈旧、破烂不堪,也给人感到整洁非常,与同学们打成一片,孩子们的好学和遵师行为,却深深地打动了他(她)们的心,精神上得到了安慰,三位女老师都认为:“我愿意陪伴著他(她)们成长。”由於交通极为不方便,她们只好每个月回一次城带些补给回学校;我同他(她)们座谈的时候,她们都表现得十分坚强、乐观,他(她)们是祖国穷山村里的优秀园丁,也是祖国的希望,令我肃然起敬。就凭这种为教育而奉献自己力量的行为,就值得我们协助为之解难。
我们来到青铜峡市银光小学考察所见,那里的教室由於受盐侵蚀严重,致使墙脚腐化,而造成墙体破裂摇摇欲坠,肯定也需要协助解难啊!
我考察了三所需帮助的学校,然而,我们优先选择帮助上述这两所。陈锦添先生认同我们的看法,毅然“拔刀相助”,慷慨解囊,捐资协其改造,扩建这两所学校。
我有幸在刘槟楠处长和马拫东科长的陪同下来到西夏王陵参观。公元二世纪初,党项族在宁夏一带建立了西夏王朝,历时200多年,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和历史遗迹。所见陵塔为陵园中的主体建筑物,平面呈八角形,高五至七层,下大上小,形似巨大的麦垛,古老的西夏王陵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据记载,当时的西夏王朝属母氏制社会。历史的价值在於“古为今用”,我们应予发扬其文化精髓,敢於创新,弘扬中华文化,促进贫困农村发展教育,摸索发展经济之渠道,改善贫穷的命运。
作者:罗文春先生 (轩辕教育基金会主席) 2007年10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