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寧夏固原市原州區灣掌小學的老師們致敬 |
|
|
|
|
|
|
我與林英明、高爵明兩位榮譽會長在新疆考察之後,他們因事忙要趕回香港,因此兵分兩路,我再輾轉到寧夏回族自治區(省)考察。全區(省)有600萬人左右,回族人口有183萬多,佔全區人口的34%,全國約有1/6的回族同胞集居在該區;回族信奉伊斯蘭教。
古老的黃河從寧夏西部入境,域內流程近400公里,銀川平原自秦漢時起引黃(河水)灌溉,成為魚米之鄉,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誰不說咱家鄉好!”此乃為中國人的特質。“黃河富寧夏”只是富銀川平原一帶,其實在寧夏,大部分地區的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北部地震多,南部高原、山多、沙漠多,大陸性乾旱,半乾旱氣候,風大沙多,乾旱嚴重。尤其是農村,由於缺水,到處山頭都呈現光禿禿,種下的莊稼,因缺水而失收或欠收。寧夏僑辦劉處長領我來到固原市原洲區寨科鄉灣掌小學,那是一所村級完全小學,有186名學生,教室1/3的是C級危房而被拆除,不夠教室,只好在10公里開外的山頭租用農民的房子做教學點,因為沒有老師願意來這深山裏教書,只好在當地村子以月薪300元聘請了馬姓有高中畢業學歷的中年人當那裏的老師;他十分負責任,也熱愛教育,將就近村子的52位學生集合起來,一、二年級共用一個大教室,由馬老師一人為他們穿插上課,每個年級要上四門課,可見這位老師夠辛苦。教學質量就談不上了。即使如此,我卻要讚揚馬老師見義勇為的精神可嘉。因為馬老師不忍心眼巴巴地看著這些孩子們失去受教育的機會,就毅然自告奮勇地擔當這個艱巨之教學點的老師。
過去沒有人願意到此任教,現在灣掌小學共有六名老師(三男三女),有一位在上述的教學點,從校長到普通老師都是“義教者”,所謂“義教者”,不是國家正式編制內的老師,而是以合同形式,約定時限,以每月發500-600元作生活津貼。高等師專畢業之後響應祖國的號召,被分配到這裏來應急。我認為他(她)們是英雄,這些英雄有:李海亮校長,趙向東教導主任,王桂琴、周全梅、史美娜老師。他(她)們中有五人都是城裏來的,不怕艱苦,來到邊遠的大山裏,每天起早摸黑地備課,改作業,整理校園,即使教室陳舊、破爛不堪,也給人感到整潔非常,與同學們打成一片,孩子們的好學和遵師行為,卻深深地打動了他(她)們的心,精神上得到了安慰,三位女老師都認為:“我願意陪伴著他(她)們成長。”由於交通極為不方便,她們只好每個月回一次城帶些補給回學校;我同他(她)們座談的時候,她們都表現得十分堅強、樂觀,他(她)們是祖國窮山村裏的優秀園丁,也是祖國的希望,令我肅然起敬。就憑這種為教育而奉獻自己力量的行為,就值得我們協助為之解難。
我們來到青銅峽市銀光小學考察所見,那裏的教室由於受鹽侵蝕嚴重,致使牆腳腐化,而造成牆體破裂搖搖欲墜,肯定也需要協助解難啊!
我考察了三所需幫助的學校,然而,我們優先選擇幫助上述這兩所。陳錦添先生認同我們的看法,毅然“拔刀相助”,慷慨解囊,捐資協其改造,擴建這兩所學校。
我有幸在劉檳楠處長和馬拫東科長的陪同下來到西夏王陵參觀。公元二世紀初,黨項族在寧夏一帶建立了西夏王朝,歷時200多年,留下了大量珍貴文物和歷史遺跡。所見陵塔為陵園中的主體建築物,平面呈八角形,高五至七層,下大上小,形似巨大的麥垛,古老的西夏王陵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據記載,當時的西夏王朝屬母氏制社會。歷史的價值在於“古為今用”,我們應予發揚其文化精髓,敢於創新,弘揚中華文化,促進貧困農村發展教育,摸索發展經濟之渠道,改善貧窮的命運。
作者:羅文春先生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10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