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英語口語交流培訓班——記06年暑假在湘潭市舉辦中學英語老師培訓活動 |
|
|
|
|
|
|
幾年來,軒轅教育基金會(以下簡稱“軒轅”)牽頭在湘潭市捐建的學校已有14所,其中13所是中學。據市僑辦王惠亞和王國強二位主任的反映,“農村學校的英語老師的教學水平有改善提高的必要”。這不是短期內可以解決的大課題。然而,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總是以量變到質變進程實現,我們可以根據事物發展的規律,做自已可以做的事情,促其加速發展、變化。我們應該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可先從提高英語口語能力開始,於是決定在2006年暑假期間,以“軒轅”、湘潭市僑辦和湘潭市教育基金會聯合舉行“英語口語交流培訓班”,把“軒轅”牽頭捐建的中學英語老師集中於英語口語交流培訓班培訓一周,倘若實踐證明有效,可以逐步擴展。這些學校的老師集合起來已近40名之眾,難得能使同一個專業的老師歡聚一堂,顧名思義 “交流培訓”,既是培訓,也為交流,這一活動形成人人都不是被動的,不感到壓抑,心情就舒暢了。
培訓需有老師,原有的中學老師位置已變,都成了學生,那麼,甚麼樣的人當老師最適合?我們請了香港執業培訓師黃子光先生擔任導師,(義務工作)他還帶同妻兒齊上陣,再把自小就放洋美國、英國、新加坡,現在富有愛心的的大學生、中學生共9名組織起來,利用暑假,擔任英語交流培訓班的小老師,在導師的安排指揮下開展對農村中學英語老師的培訓,這些小老師年僅17至20歲,這樣的陣容,起初有人信心不大,覺得“那是一群娃娃兵,只像是我們班上的學生,現在倒過來教我們?能行嗎?”然而,不管人們怎麼說,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小老師年紀雖小,但她(他)們自小就在說英語的環境成長,英語會話是一流的,地道的。我們的農村中學英語老師雖然在教學上有經驗,但英語都是在內地學來的,加上沒有語言環境,就成了弱項。本著“能者為師”的規律處事,黃子光導師帶著“娃娃兵”上陣,經過精心策劃、安排和具體指揮,一次生動活潑,有深度,易上手的英語口語培訓交流就開展起來了。他們在教學方法上完全跳出國內教英語的那種模式,而採取“理論與實踐結合,堂上與堂下相結合,講述與遊戲相結合,聽老師上課與分組討論結合”,這樣“四結合的”方式進行交流培訓,中學英語老師們馬上感受到其優點,學習熱情就高漲起來,大家十分認真聽課,積極參與實踐,你追我趕,學習氣氛甚濃,心情十分愉快,出現了嚴肅、緊張、活潑的局面。實踐效果証明,此教學方法既可行又有效。
參加交流培訓的老師們在結業時說:「軒轅」組織的老師團是十分優秀的,她(他)們以地道、流利的口語教我們說英語,讓我們耳目一新,敲醒了我們的腦袋,開闊了視野,對將來的教學十分有用“;也有的說:“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英語的興趣,又能幫助提高記憶,得益非淺,我們可以用到自己教學中來”;還有些老師說:“我們希望每年或兩年舉辦一次類似的培訓班,必將能有效地提高英語的教學質素”。他們所談感受不像是恭維話,而是言之有物。這些話語卻給我們這樣的啟示:興教助學的行動中,既要積極推動危房改造,解決硬件上的問題,同時亦需同當地政府,教育戰線上的同寅,共同努力去解決一些軟件上的問題。大家齊動手,必能獲得良好的建樹!
籍此,我們衷心感謝為培訓班作出貢獻的黃子光先生及其夫人陳麗冰女士和所有參與該培訓班的小老師們。(小老師名單,排名不分先後:蕭正希、蕭巧彤、梁穎芝、陳旭筠、余天蔚、余洪安、劉佳峰、郭芊鈺、文櫻蓉)。
作者:羅文春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5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