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巴彥淖爾之行(二)——認識母親河、抗日烈士碑、將軍府的意義 |
|
|
|
|
|
|
在考察農村需協助解難的學校後,我們還抽出時間考察觀光邊陲歷史和現代的人文狀況,作為學習新事物的必備課題,以求更務實地做好我們的慈善事業。
參觀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有感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科長們的陪同下,驅車來到了磴口縣。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是座落在磴口縣巴彥高勒鎮東南2公里處,那是黃河唯一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閘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同時兼有交通、發電、旅遊等多項功能。工程始建於1959年,竣工於1961年。樞紐工程的建成,結束了河套灌區自古以來無埧自流、多口引水無法制害的歷史,從而是使灌區的900萬畝農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歷史性地把黃河水災害變成了寶貴的水利資源,從此河套平原被譽為“塞外江南,塞上糧倉”。同時其綜合用途也發揮得淋漓盡致,偉岸的建築將奔騰的黃河攔腰斬斷,一橋飛架東西,“天險變通途”。閘下河水翻騰咆哮,堤上卻楊柳輕拂;閘上鐵路大橋氣貫長虹,閘下高速公路大橋如黃龍波;閘右鄂爾多斯高原雲蒸霞蔚,閘左水利發電站氣勢雄渾,蔚為壯觀。由於當地人過於強調河套平原得益於黃河水利工程,竟把母親河貶為“黃河百害”以襯托“唯富一套”。試想,千百年來她哺育著世世代代億萬黃帝子孫,怎能將她貶為“百害子孫”?然而,我們應把“天下黃河第一閘”的精神推而廣之,反覆勘察,找出治理黃河之科學手段,相信,總有一天黃帝子孫會將母親河逐步整治成百利之黃河,把母親裝點得更加美麗。
建設五原抗日烈士紀念碑之意義
我們前往抗日烈士紀念碑,緬懷當年的抗日英雄,從而理解到縣政府十分明智,以紀念為抗日戰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抗日紀念碑。
1940年傅作文將軍,率領成千上萬將士纖滅了日本佔領軍,震悍了全世界,打破“日軍不可戰勝”之神話,大振中華將士抗日士氣。現作為對子孫後代進行愛國主意教育基地乃是十分有必要的。
近年來,日本極左勢力,仍然不吸取歷史教訓,矢意歪曲對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侵略史實,說明這些好戰份子仍然野心勃勃,窺機再度侵略別國。我們在每一所捐建的學校落成典禮上都不厭其煩地強調:“努力學習,掌握知識,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才能更好地為自己,為家鄉,為國家創造財富,民富國強,才能抵禦外敵入侵”,就為這個緣故。
參觀綏遠將軍府所意會到的事
考察團一行,在內蒙自治區僑辦郭建軍處長的陪同下,參觀了呼和浩特城內的綏遠將軍府─—即綏遠將軍衙署。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清王朝為鞏固西北彊邊陲的穩定,在今呼和浩特新城興建駐防城一座,乾隆皇帝親賜名“綏遠城”,並派得力將軍駐守,官封武將一品(相當於現在的一軍區司令)。將軍衙署即為綏遠城將軍之府邸,有房屋132間,佔地16,355平方米。她是我國現存同類衙署中保存規模最大,現狀最好的武官衙署。為了保衛國家領土完整,穩定政局,清皇朝是非常重視邊陲之各個方向工作的優化狀態的。然而,我們現代人怎能示弱?我們在匡貧興學的過程中,從來都十分注重邊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狀況,因為那裏的經濟較為滯後,農牧民相對較窮,不設法解決其難,就會成為不穩定因素。為此,我們多關注這方面的情況,為之多做些添磚加瓦的工作。
作者:羅文春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8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