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講李蘭剛赴四川蓬安匡貧興學的故事 |
|
|
|
|
|
|
|
07年4月20日,我與軒轅教育基金會榮譽會長李蘭剛先生從深圳機場乘國航班機飛往成都,中午到達,四川省僑辦的敬科長來到機場迎接,然後就馬不停蹄地轉乘公務車上路,直奔川東的蓬安縣,為提高效率,不求歇驛,加緊趕路,來到新園鄉時,已是下午三時許。我們認真地察看了新園中心小學的各個方面的情況。
新園鄉是蓬安縣偏遠的山鄉,所轄人口21,000,以農業為主,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人均年收入約在2,100元左右,老百姓生活較艱難。新園中心小學於1956年由原觀音寺改建而成,經歷了50多年的蒼桑歷程,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連續不斷地進行改造、維修,堅持艱苦辦學,精神可嘉。近年來,縣教育局作了教學網點調整,把部分村小合併過來,發展成“九年一貫制”(從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校,目前,全校學生達1,600人。由於學生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加上許多校舍又缺乏資金維修,因而約有2,000平方米的校舍成為D級危房,被“全部封閉,立即撤出”,“普九”驗收時被定為“硬件設施不合格的普九學校”。
李蘭剛先生察看該校的情況之後說:“這是我要尋找的需要幫助的學校,就確定協助捐建這所學校的教學樓,進而實施“助學、獎學、獎教計劃”。“我還將會在這所學校多花些心思幫助學生較快掌握電腦的運用。”
李蘭剛先生畢業於浙江大學,然後又在上海交通大學取得碩士文憑。他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有獨到之見解,捨棄優厚待遇的公職,隻身來到藏龍臥虎的深圳創業,取得了優異的成就,成為先富起來的姣姣者。他富有愛心,實踐了“先富起來的人幫後富”的方向,先在母校浙江大學設立助學基金,幫助了一些成績好,但生活困苦(連學費、吃飯都交不起錢)的同學,並在一些職業中專學校開展定向培訓,學生畢業後招收到其所辦之企業工作,許多人因而成才,成為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一員;至今,他又同其好朋友黃壽濤先生一道,各自分別在川東的南充地區獨立捐資建校。他那一系列獻愛心的行為,體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十分值得褒揚;他的這種人生觀,值得人們借鑒,本人向他學習。
在祖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同胞,海外僑包(含華裔者)卻積極響應號召,紛紛為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發展出力,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內地先富起來的人們之行動步伐似乎欠缺雷厲風行。據了解,內地一些大、中城市,許多人先富了起來,都成為“改革開放”的得益者,這一群人的經濟財富亦非常雄厚,倘若他們能像李蘭剛、黃壽濤二位仁兄那樣,也參與協助改善祖國農村貧困地區的教育條件仍然滯後狀況,不僅會加速其變化,同時,將會對祖國加快發展經濟之步伐起到積極作用。
作者:羅文春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07年4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