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事業、行善舉都精益求精的林英明醫生 |
|
|
|
|
|
|
林英明醫生生長在香港,畢業於皇仁中學後,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還到英國深造,服務在香港,並熱心於國內的匡貧興學事業。他思維慎密,做事進取,追求完美。
林醫生有時以診療服務作送禮,有些朋友卻買紀念品回禮,那些禮品中雖然很值錢,又有實用價值,但過多了,家居容納不下而造成浪費。為了節約社會資源,林醫生就想到內地還有不少貧窮的同胞、失學兒童,何以不將那些禮物轉化為助學金?善心在他的腦海中翻滾,萌發起這樣一種觀念:“倘若有朋友要買禮物回報我的服務的話,不如請朋友把它變成現錢捐給有困難而又需要救助的窮學梓。”於是,催化了“林英明助學基金”的誕生,並通過“立約”的形式,附在軒轅教育基金會(以下稱“軒轅”)之中,必將會使一些窮學生受惠,使一些天真瀾漫的孩子們又重新背著書包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上學去。林醫生做善事與行醫一樣,精益求精,把做善事、捐建學校與教育自己的子女結合起來。06年4月,林醫生帶領著妻兒參加「"軒轅"赴河南慈善考察團」。當考察團來到洛陽市嵩縣的花莊村小學時,一邊看到村子附近的丘嶺上,山峪裏長著郁郁蔥蔥的麥苗,遙望卻像歐洲田野的景色,十分悅目;而另一“畫面”則是花莊小學的校舍只建了一半就停工,無錢續建,但學生們迫於無奈,只能在仍未建成的校舍,下起雨來又漏水的教室裡上課。兩幅乍看上去相矛盾的畫面,引起考察團不少成員的好奇和費解,產生了不少的疑團,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為甚麼這樣美的田園會沒有錢完成這所破學校的建設?”“當地政府是否不關心農村的教育事業?”“當地官員是否製造假相欺騙我們?……”。到了午飯時間,村幹部就在這個未建成的教室裏以蕃薯、芋頭、花生、南瓜、烙餅、雞蛋等請大家用午餐,我與林醫生一家同桌用餐,從林醫生的大公子的表情可以發覺他不習慣這些食物。林醫生卻耐心地啟發他思考,好好體驗一下貧窮農村的生活,找出與香港相比有不同原因。席間,大家都想知道疑惑問題的真相。於是,我同大家一道探索:“我們試想一下,這裏人均只有耕地一畝左右,主產就是小麥,這裏的小麥年畝產600-800市斤,粗算平均是700市斤,而每擔(100市斤)麥子的市場價大約是80元左右,又以一戶人家4口人計算,其等式為80元x 7x4=毛收入2,240元人民幣;但是還要扣除30%的種籽、肥料錢,剩下只有1,568元人民幣,這就是全家四口的全年生活費了;其實這家人沒有糧食可以出賣,因為所收獲的麥子還不夠全家一年的口糧。哪有錢建學校?這個縣沒有別的產業,地方稅收還不夠發給公務員的工資。當大家瞭解到這裏的實際情況時,已感受到即使是這樣招待午餐,已經是得來不易了;我們離開該所學校時,路經花莊村,正好碰上村民用午餐,各家人都圍坐在家門口的石板旁,石板上放著一小碗乾咸菜,一家幾口就是吃那一小碗乾咸菜送手上端住的那碗粥啊!林醫生和太太對孩子說:“在香港有較好的生活,不是必然的,你看,這裏農村生活還是很苦的”——林醫生夫婦,在做善事的過程中時刻不忘教育孩子。
第二天,我們到了開封市的通許縣,當天考察了兩所破爛不堪的學校,當到了最後一所需要協助捐建的學校的校園裏,已是晚上八時左右,沒有電燈,林醫生打著手電筒也要看個究竟,“原來真的那麼破爛”,他自言自語地咕嚕著,就決定協助捐建這所學校了。
過了三個月,林醫生又帶著二公子隨著「"軒轅"赴湘考察團」前往湖南張家界永定區朱家峪小學考察,那裏是土家族同胞的集居地,察看後同樣感慨不已,又決定協助捐建這所學校。他希望以新的理念建設農村的基礎教育,正值此時,無獨有偶,余青山設計師(余氏的事跡容後再詳述)正考慮著以設計技能奉獻予中國農村學校;林醫生於是在該校建設的設計上同余設計師合作,以精益求精態度打造農村學校建設的新品牌。我為其精神所感動,哪怕在推動過程中,碰到過重重困難,也勇往直前,經過多番周旋後,終於把設計圖案做出來了(附效果圖),並決定於今年三月動工建設。
06年6月間,當大家在商量是否在07年春節前(2月4日)舉辦慈善籌款音樂會時,林醫生的觀點十分明確:“舉辦這項活動利多於弊,一則可以通過活動把「軒轅」的宗旨宣傳出去,讓更多人認識「軒轅」,推動更多人齊來做善事;二是可以解決“軒轅”近期的經費不足;三是透過活動作為紐帶聯絡感情,為此,讚成舉辦該項慈善音樂會籌款活動,於是作出了決定;林醫生同時主動提出為費用包底,最後由林醫生和陳錦添先生共同包底;在具體工作開展上,林醫生與陳錦添先生一道,積極投入宣傳和售票工作,從而使整音樂會的籌備開展得有聲有色,直到演出成功。
林醫生在從事匡貧興學過程與其行醫一樣,十分注重綜合效應和精益求精,我祈祝這種精神在開展祖國往後的匡貧興學中不斷地開花結果。
作者:羅文春 (軒轅教育基金會主席) 2007年2月
|
|
|
|